专家热线
17773143658

网瘾案例

您的页面所在位置:主页 > 成功案例 > 网瘾案例

网瘾少年小宇的心理教育案例

日期:2014-05-22  阅读量:

学生情况:小宇(化名),男,15岁,初二,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姐姐、爷爷、奶,以核心家庭为主。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留守儿童),六年级时因为不听话被送回父母身边,父母平时工作都忙,不太有时间关心他、与他交流。回父母身边后择校时因为某些原因从四年级重新念起,由此开始逃学、厌学,天天出去玩,并认识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开始玩网络游戏。家人发现,将其转学至另一家私人学校,其行为并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多次被校方通报批评,最后因为与同学在网吧玩游戏3天3夜,被警方当场抓住,被校方开除。从此闲在家不读书,天天跟朋友出去混(网吧,KTV,甚至敲诈,抢钱),父母为让其不出去玩儿给他买电脑,于是天天宅在家里沉迷于网络游戏,玩上瘾时废寝忘食,父母阻止其玩游戏即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父母无奈,将其关在房间里,其采取过激行为来要挟父母让其上网。无奈之下,父母将小宇送至我校。

学员自述:其实一开始玩游戏是因为好奇,那时候同学都玩QQ,就我没有,所以我也去玩了,因为不想让同学觉得我老土,这个都没有、不会玩,然后就开始玩QQ游戏,觉得挺好玩的,比呆在教室好玩多了,同学去网吧玩了我也常常一起去,那时是一周去一两次。后来就慢慢玩网络游戏,我非常享受在游戏中的感觉,游戏里面我可以尽情的发泄,可以杀人、放火,现实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做。我玩游戏很厉害,是游戏高手排行榜的前10名,别人都叫我老大,我喜欢这种感觉。

心理评估:性格外向,自控力差,没有是非观,情绪波动大,爱面子,对学习兴趣不大,责任意识淡薄,对网络存在重度依赖。

心理分析及心理辅导方案:小宇是比较典型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起先因为好奇,因为不想落伍才接触游戏,直到最后发现了网络游戏带来的“好”——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归属感,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在虚拟世界里,他是顶尖人物,呼风唤雨,尽情发泄在现实社会里受到的挫败和不满。青春期本是“狂风骤雨”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稳定性差,自控力薄弱,不能抵制网络的诱惑,与父母沟通不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理解和支持,于是他开始转向网络,最终沉迷其中无可自拔。根据小宇的情况,心理老师作出以下辅导方案:一是危机干预,因为小宇曾在家有过过激行为(自杀未遂),所以来我校后,心理老师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危机干预,咨询中心理老师发掘小宇过去美好的记忆与成功的体验,以及其他健康的爱好和特长,重唤其对生命的激情。二是采取认知重建,采用苏格拉底辩论法,改变其坚定而又顽固的非合理信念“游戏真棒”“上网很好玩”“再没有比上网更刺激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对其上网的动机、对网络的态度从他的角度来理解,不从感情上厌恶、排斥,采取导而非堵,培养其正确的网络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网络成瘾对自己的危害。三是家庭治疗,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沉迷网络后都非常焦急,劝说无效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指责、打骂孩子,反而将孩子推离了家庭和现实生活,让孩子继续到网络中去寻找情感满足或是通过网络暴力游戏来寻找情绪的发泄。心理老师及时与父母联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孩子区进行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粗暴行为后面深深的爱,用爱来化解双方的冷漠和恨意,是爱成为孩子戒网的动力。四是责任意识、自控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积极对待生活。

转变效果:经过在志和特训学校6个月的训练和心理辅导,小宇深刻认识到了网络成瘾的危害,以及过去自己的行为对爸妈的伤害,开始学着去理解、体贴父母,现在的他对于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把网络当做一个工具,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工具。”也慢慢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回家后小宇妈妈打来电话说小宇想要继续完成未完的学业,将来想要自己开个店子,开始对未来有了规划,想要分担一下爸妈的责任。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体员工都为小宇的改变而欣慰、高兴。

 

 

 

 

专业教育叛逆、厌学、早恋的青少年21年!

17773143658 立即咨询 >